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

「當代佛顏」陳俐陵彩墨創作介紹


「當代佛顏」陳俐陵彩墨創作介紹

2012/08 記者郭書宏、創作者陳俐陵/撰


創作緣起 


陳俐陵,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國畫組,擅長書法、水墨畫。自幼成長於佛化家庭,篤信佛教亦茹素的她,對佛教事物再熟悉不過,卻遲遲不敢踏入佛教藝術殿堂。二○○七年,藝術家陳俊光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舉辦師生聯展時,陳俐陵受邀以佛教題材作畫,繪畫手法逐漸成熟的她,嘗試以敦煌石窟佛像為主題,也繪製日本寺廟中各種面貌的金剛、力士,以及中國經典寺廟的佛教造像,還有西藏寺院裡神祕且深具力量的神佛壁畫,二○○八年起更以「無住生心」為名,陸續在佛光緣美術館宜蘭館、屏東館、佛光山寶藏館展出佛畫創作。

與正式佛畫的差異

 

「希望觀者能從我的畫中,感受到自己與佛菩薩的聯繫。」陳俐陵強調,雖然她的創作主題以佛像為要角,但繪畫的角度與可供奉的正式佛畫規準及出發點不同,「畫佛像是站在歷史的觀點表達出佛的經歷,彰顯出成佛的歷練及廣大悲願,非呈現成佛的結果,或予人遙不可及的感覺。」

強調重點的構圖與大畫幅

 

而「構圖不取全像」是陳俐陵拉近人與佛的巧思之一,她以佛教人物的面部表情、肢體動態為繪畫重點,擷取最能感動人、最有氣氛、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填滿畫面。另外,陳俐陵認為真人身高的菩薩形像能給人更大的視覺感受,所以她的作品面積往往都比較大,宛如將平時難以接觸到的宏偉古老佛像搬到了紙面上,促成人們與佛、菩薩直接面對面的感動與震撼,「我的作品就像是一扇扇的門,不用轉動門把,就可以見到佛。」

色調的抉擇

 

在作畫的媒材上,陳俐陵認為高彩度、高對比的用色,雖然能馬上吸引到觀賞者的視線,但她考量到現代人生活中,充斥廣告看板、電腦螢幕,處處可見鮮豔的顏色,因此她後來選擇顏色既清且淡的彩墨畫佛,在棉紙或絹上層層堆疊染色,營造一種溫潤嫻雅、久看不厭的畫面。 

生活等同修行

 

反芻佛畫的風格過程中,這兩年陳俐陵經歷著外祖母過世、母親罹癌往生的考驗,飽嚐人世間生老病死的痛苦,但所有家人仍全力支持、鼓勵她不要放棄創作,於是創作在工作、醫院兩頭跑之間斷斷續續的堅持著,這期間陳俐陵也曾為母親畫了〈藥師如來〉與〈西方三聖圖〉等作品。二o一二年九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四日,陳俐陵以「當代佛顏」為主題,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發表最新佛像水墨創作,呈現心中悲智雙運的新時代佛教造像。 

新的嘗試

 

        基於幾年的佛畫摸索,陳俐陵開始以自己的表現需求來配置佛像的肢體表情動作,大大降低參考現今固有佛教造像的比例,除了繼承她之前作品優雅耐看的特點,呈現出更為淡雅的層疊呈色,並增進了衣物、髮線等細節的處理要求,除此之外,陳俐陵嘗試作出佛菩薩似乎正與觀者親密互動的感受,並以佛菩薩行進之間的動作,來取代已知傳統一概的定式動作,如同近期在「飛行」與「光」上面的表現要求,展現出「當代」佛畫的新思維。

光與飛行

 

        「光」的表現方面,像在〈月光〉一畫,以敦煌壁畫背景彰顯菩薩的透明度,營造有如清涼月光的透明飛升感;〈臥佛〉中的佛陀躺臥在遍灑星光的草地,地上植物殘影延伸至佛陀的袈裟,象徵佛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。而「飛翔」也是陳俐陵佛畫中常見的構圖,像在〈飛天地藏〉畫中,地藏菩薩騰空飛翔於天際,手中的摩尼寶珠亦漂浮於空中,呈現菩薩的自在與廣大神通力;〈觀音與飛龍〉的靈感源於傳統的騎龍觀音,但陳俐陵筆下的觀音不站立於龍上,而是與龍共同競速飛馳,透過動線所鋪展出來的力道,卻也透露著幾分堅毅不拔的氛圍。

心靈的力量


        這段時期,陳俐陵在不斷衡量、實驗之下,逐漸體悟「心」與創作的聯結,她對創作想法的堆疊與轉變,與在人生中所學習到的課題一樣多,「如果要問體會最深的是什麼,那就是提升創作最重要的不是趕快去拼命生產作品,而是同時在自己身、心上不斷作提升,作品才能呈現出該有的能量與氣質,也才有辦法帶給所有觀眾該有的正面影響。」陳俐陵表示,畫佛像對她來說不是為創作而創作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修行自覺的過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